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李磊 王潇
“他乐当园丁,只为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他愿做火把,只为照亮学生奔向梦想的旅途;他甘为人梯,只为青年教师成长铺就成功之路。”这是对临湘市羊楼司中学教师黄波最为真实贴切的写照。
“中国竹器之乡”临湘市羊楼司镇,是沿107国道由北进入湖南的第一镇,扼三湘咽喉,守湘北门户。在这茂林修竹和国道旁侧,羊楼司中学如明珠般镶嵌其中,而黄波就在这里扎根25载,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旺盛热情与充沛精力。
“如果基层教育需要一群人扎根奉献,那我一定走到队伍前面”
从小在文白乡长大的黄波,深知农村教育的艰难处境,他立志:若以后读书归来,定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1997年6月,时年25岁的黄波从岳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毅然选择扎根在药菇山麓下的——龙源中学(2004年已拆除)。
“龙源中学当时是出了名的条件差,几个老师住在一间由旧教室改造的宿舍,非常阴暗、潮湿。我现在有风湿病就是当年患下的。”回忆起刚分配到校的第一天,黄波历历在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黄波却并不觉得苦,一心只想为这个学校做些什么。
说干就干,一场美化校园环境的“大战”打响了。学校破败?他就拉着学生整理沙尘泥土,种植一些绿植。桌椅破烂?他就自学木匠,修修补补,破烂的桌椅又可以重新使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一双满是茧子、血泡的手换来了一块整洁干净的校园。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学生先要学会爱学生”
25年的班主任生涯,黄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早上,黄波总是最早喊学生起床的那个人,晚上等学生全部入睡后,他才回到宿舍备课、批改作业、研读教学着作,直到深夜才入睡。
学生家庭困难,用榨菜饱肚,他就搭灶做饭,经常喊一些学生到房里吃饭。
班上有一位学生,家境不好,多次萌发辍学念头,黄波知道后,就上门劝学甚至垫付学费,只为让孩子拥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天寒地冻的季节里,这名同学穿着单薄的外套,黄波迎着寒风,骑着摩托车赶紧去镇上给他买了件暖和的棉衣。在黄波的帮助下,这名学生最终完成了学业。
还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继续学业,黄波知晓这件事后,上门单独辅导他的学业,并为他争取到各类助学金。最终,顺利完成学业并考上清华大学。
“至暗时刻的一丝光亮,总是让人刻骨铭心。有黄老师的帮助,才有我的今天。”毕业多年,这名学生始终铭记黄波的再遇之恩。
像这样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事情不胜枚举。平常生活中,黄波总是对学生嘘寒问暖。集体大扫除时,他从不摆老师架子,从不托辞不参与,总是与同学们一道开展劳动,在劳动培育师生关心,在劳动中感受学生心境;学生不适时,他总是及时发现,并递上温暖与关怀,于细微之间见真情。同学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为“爸爸老师”。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既然要做,就要无愧于心做到更好”
黄波不仅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在教学方面也是位“好把式”,他把学到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投身新课改,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黄波时刻保持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坚持不懈地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学习。2005年6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取得了湖南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文凭。2001年,分别获得了计算机一级证书和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你宿舍的灯光,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师生们精神的慰藉。看着这灯光,我们感到温暖和自豪,看到这灯光,我们平添了信心和希望。”这是同事对黄波的评价。
山村的夜晚,万籁俱静,每当在这心如静水、气和神明之际,黄波房间里总是亮着灯,此时的他正在重复每天必做的工作,坚持研读专着,神交大师,静悟教学之道,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从教25年来,不管寒来暑往,春夏秋冬,黄波总是坚持早出晚归,每天晨读第一个进班,晚上最后一个离开。
2020年11月,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下,黄波又做了一次声带息肉手术,在此之前他就做过一次这样的手术。但术后没多久,因为放心不下学校和班级事务,还未休养好,便来到学校接着工作。术后不能开口说话时,病床边的一支笔、一个本就是他间接管理班级的“通讯工具”。尽管班级已委托其他同事暂代管理,但他每天都会询问班级中的大小事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黄波所带班级成绩,多次排在学校年级第一、位列全市前列。
“总有一天自己会离开讲台,但是这里的教育,这里的孩子还需要后来者肩负。”在担任近二十年语文教研组组长的黄波,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不忘“老带新、育新叶”,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他的指导下,方秋婷老师执教的《昆明的雨》和卢文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荣获临湘市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
“黄老师就是这样,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只要有需要他的地方,他总是用中国高铁般的速度第一时间到达。”每每看到黄波忙碌的样子,同事余秀华老师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诗:“你在远方挥动的样子,如同一道命令叫万物生长。”
疫情期间,尽管年岁已大,但黄波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带头来学校消毒、清扫教学楼,给年轻教师树好表率。同事们都被他这种事必躬亲、兢兢业业的精神所感动。
工作之余,他潜心教研,乐于笔耕,撰写的论文多次荣获省级、市级奖项,所参与的课题《湘北楠竹文化产业创新价值研究》荣获临湘市三等奖,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岳阳市“优秀班主任”、临湘市“优秀班主任”“语文学科带头人”“优秀教研组长”“三等功”等荣誉。
时光荏苒,寒来暑往,冬去春来,50年的人生风霜早已染白了黄波的鬓角,25个教坛春秋沧桑了他的面庞。
身旁好友早已奔赴更广阔的舞台,离开了一抔黄土的乡村。只有他,这个曾立志要成为乡村教育“摆渡人”的少年,从未改变初心。从龙源乡到羊楼司镇,辗转几十载光阴,如今50岁的黄波更加不愿离去,因为这里还有一群需要他的孩子。他说:“我就像风筝,而孩子们就是线,我不敢走的太远,怕孩子们找不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