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唐晖
从教42年,担任校长7年,廖志红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教师历练为一校“家长”。数十年光阴的厚实积淀,写就光彩而扎实的工作履历,也留下了这样一串教育“密码”——1900、4500、6700。
这些数字,记录着廖志红担任校长以来,接手学校师生规模的逐个扩增,也见证着一万五千余个日夜的探寻下,他管理体系的日益成熟与逐步精细。
在廖志红观念里,“无论是管理老师还是学生,说到底,都是管人”,而人的成长,即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立于知命之年,他更深刻领会到,要想为学校教育教学开创新局面、争取新突破,身为管理者,无论理念还是实践,“都必须把握好几重向度、找准几种平衡”。
创新开远与传统务实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廖志红的这把“火”,似乎“烧”得很冷静。
廖志红不着急,他认为,“要创新,首先要‘知己’”。
每到一所新校,他给自己的身份定位,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当务之急不是胡乱制订各色规章制度,而是沉心研究师资情况、学生情况、校园文化、教学理念等,争取用最短时间,将学校详情了然于心。如此,才能搞清楚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根据“足与不足”,在未来管理中扬长避短、开远创新,形成学校管理文化的积淀和管理模式的完善。
2021年,廖志红接手益阳市赫山区梓山湖学校,在与师生深入交流时,发现竟有不少师生不知校园文化理念为何物。
校园文化,自建校便诞生,但零散、缺乏记忆点,实际自然也形同虚设。因此,对现存文化加以总结和提炼,或许将是赓续与创新的首要一步。
廖志红从学校本身出发,寻找“新”与“旧”的平衡点——学校毗邻梓山湖,桑梓既代表家乡,又寓意生机勃勃和顽强不息;梓山湖湖水清澈透亮,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与润泽着数千名学子。就是要在“梓润”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梓润”二字,似乎能很好地代表学校的文化品格。
提出这一理念,只是系统性校园建设与创新的第一步。他紧接着带领班子成员从管理减负、师魂培铸、教研提质、课堂提效、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等10个方面入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梓润”文化理念引领学校构建起教育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
实施时间尚不长,但有老师反映,手段与措施的“新”,正促使校园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拿每所学校必备的课间操来说。从前,孩子们嫌弃动作拖沓又老土,不愿当着同学的面“丢人现眼”;遇上下雨天,老师干脆也借着雨天路滑、有碍安全为由,迫不及待按下外出活动的“暂停键”。
“课间操不精彩,大课间不经常,地面有一点湿,就不搞了。”廖志红很不满,特别是看着解散时,因疏散不当而在走廊被挤成“夹心饼干”的学生,他更是下定决心,“要让‘讨嫌’的课间操焕然一新”。
他一边在网上搜索创新的课间操形式,一边从校外请来专业的武术教练,以经典耐听的《少年中国说》为背景音乐,创编了一套新意十足、气势雄壮的武术课间操。
效果很惊喜。
一到课间,雄浑动感的音乐便响彻校园——“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不少教师反映,当传统武术遇上流行音乐,不仅孩子们练得虎虎生风、兴致勃勃,就连作为旁观者的他们,也忍不住想踏着节拍,比划起来。
但其实,创编课间操,还只是小试牛刀。在推动学校创新开远与传统务实的路上,廖志红探寻的触须,还深入至诸多方面。
教学是他主抓的一环。
“我不认可‘传统’就是‘守旧’的代名词。”廖志红解释,传统的东西有其精华所在,譬如“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等,其宣扬的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其实值得当代青少年温习与铭记。
“现在,许多教育人一提到分数、记背,便羞于启齿、如临大敌。”廖志红不自觉摇摇头,点拨道,“如何在求新、求快、求点赞的同时,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背、做、练、考等方法,与新颖教学理念中‘快乐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我们应该去探寻的、‘创新与传统’相得益彰的平衡点。”
讲来空泛,所以,廖志红撸起袖子,搞起了实践。
早在2011年,他就摸索出一套独创的教学模式,取名为“三变五环课堂指南”。“‘三变’即变老师‘讲’课为老师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学生完成任务为快乐学习;五环即自学、探究、点拨、展示、测评。”他进一步解释说明,“实际上,这样做,是为了将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改的理念,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融会贯通起来,打造高效课堂。”
投用到赫山中学,效果验证了廖志红的眼光和判断。在他接任赫山中学校长的那些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可谓一年上一个台阶,中考质量在全市综合排名中上升了58名,在赫山区,更是挤进了前三名的序列。
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关怀
在管理中,廖志红不乏使出“铁手腕”,在旁人看来,不禁要为他捏一把冷汗。
例如,行政队伍超编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地区,赫山区也不例外。这是许多校长不敢碰、不愿碰的硬骨头。
“行政教师绩效工资较高,事情却不见得比普通一线教师多。”廖志红认为,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普通教师难免心生不平衡,挫伤教学积极性。”因此,要避免产生持续性、扩散性的危害,就必须寻求教师和谐共事的“平衡点”。
在赫山中学任职时,他大刀阔斧搞行政队伍改革,一面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职能相近部门,一面精简编制,一次性撤掉了5个行政岗位,用力所能及的最大强度,为行政队伍“瘦身”,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得以轻装上阵。
学校是一个浓缩型社会,这些措施落实前,廖志红就清楚意识到,势必会面临极大阻碍。但他坚信:“学校管理要能服众、减少纷争,就必须尽量公平,严格按制度办事。”
当这些硬性规定逐个落实时,廖志红说,他不仅没有为可能“得罪”了人而畏手畏脚,反而感到由衷地欣慰,“普通教师看到了公平的曙光,行政教师也看到了制度的严格,即便我暂时被个别人误解了,这点代价也微不足道。”
此外,为了让每位教师都“有想头”“有盼头”,廖志红创新并细化了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以按劳取酬为原则,重新规划每位教师的工资。
“别人的薪资比我多在哪儿?”“我如何做才能提高薪资?”廖志红希望制度的细化与薪资的调整,能让教师想明白这些问题,“只有搞清楚了,他们才不会因‘不解’和‘不公’而唱衰。”
让廖志红欣慰的是,用制度说话,而不是用人情和关系说话,教师工作起来,明显更有干劲了。
除了超编会导致学校低速运转,教职工频繁的请假,也会严重妨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有些老师,没病装病;有的老师,小病长休;还有的老师,请假不愿走正规流程,直接打声招呼就不见了人影。”廖志红说,上千人的教职工团队中,总有那么几个“我行我素”的,这是令历任校长头痛的管理难题。
为此,廖志红制订了一整套细致清晰的请销假制度,针对长期休假、频繁请假的教职工,规定了涉及撤岗、降级、降薪等多方面的处罚,用制度的严格执行,为“不听指挥”的教职工上一层“紧箍咒”。
当然,制度不光是惩罚人、限制人的工具,用得好,它可以是教职工获取奖励的凭据。
例如,为了强化党建对教职工的引领,廖志红耐心和班子成员研究,把这样一些条例纳入激励教职工进取的长效机制——教职工的学习强国积分日平均达到40分,每月可获得奖励100元;达到50分,可获得奖励150元。
“学校按制度办事,不等于不要人文关怀。”廖志红强调,为了学校发展,有时候,管理者不得不使出一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冷面手段,但对于师生,不能少了关心与温暖。
育有幼子、家庭住址离校较远的海棠学校教师肖习知深有感触。提起廖志红,她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孩子上小学后,又要接送,又要上班,我明显感到两头奔波的无力。”也因此,肖习知不得不提请调至离家更近的学校,脱离原本熟悉且舒适的教学环境。
廖志红得知情况后,不愿学校流失这样一位教学经验丰厚的优秀教师,也不愿逼迫教师非要做这样一道关于事业与生活的“选择题”,便主动和各级同事沟通协调,优先根据肖习知老师的需要来安排课程。
“不仅解了我接送孩子的燃眉之急,也让我不用离开工作多年的学校。”肖老师很感激。
然而,对人文关怀一词,廖志红还有着更深远厚重的解读。“人文关怀,绝不仅指教职工生病时学校的看望,也不限于教职工家庭困难时学校给予的那点补助,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积极作为,解师生思想之困惑,平他们成长之道路。”
“人文关怀,大有可为。”廖志红语气坚定,诸如通过校本教研、一带一的教学结对、推介典型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与渠道;通过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成长,等等,都是传递关怀、提升师生成长质量与速度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当然,要做到、做好这些,我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廖志红皱起眉头,再一次对自己提出更高阶的期许。
自律与律人
“高要求,严执行。”廖志红很明确,自己是这样一类人。
学校行政班子规定早晨到校时间是七点,廖志红却几十年如一日,还不到六点便出门。“常态是六点半前就已经站在校门口等候学生了。”一位与廖志红共事14年的同事补充道。
有的学生天不亮就到校了,但“学校不能存在哪怕一秒钟的管理空窗期。”廖志红说,为了激发其他教师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他甘愿做那个身先示范的人。
寒冬或是酷暑,巡逻在四下寂静的校园,在廖志红看来,稀疏平常得不值一提。在工作或是生活的许多方面,他始终信奉,“正人先正已”“打铁还须自身硬”,否则,“上梁不正下墙歪”。
如此,确实也引领了一批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教职工。“有次,一名行政干部笑着和我较起了劲。”廖志红难掩自豪,“他说,廖校长都到得这么早,我们做老师的也不能输,倒要比比看,能不能比廖校长到得更早。”
然而,学校管理与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努力,不一定能照顾全局。“管理必须密而细地布点,必须有强烈的‘品控’意识,对于‘不达标’的,哪怕冒着得罪人情、遭致不满的风险,也要对其进行惩处甚至解雇。”廖志红态度坚决。
例如,在学校安全工作中,这样“高要求”细化到了每一名保安。
至今,廖志红还保持着一个较为“冷门”的习惯——到校任职第一天,再忙,也坚持要去保安室坐一坐。看到保安嘴里叼根烟,言行举止吊儿郎当,衣着打扮松垮邋遢,他直言“心里会不太舒服”。他提出,每一名保安都必须精挑细选,必须军人出身;年龄不能过大;夏天也要配合着防刺服。
“关系学生成长的大小事,廖校长的要求,比我们家长的期许还高!”学生吴妙涵的妈妈反映,不光是安全保障的加强让她欢喜,生活上,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感也提升了不少。
“从前,女儿老是哭诉在校没吃饱、肚子饿。”吴妙涵妈妈说,孩子营养跟不上,家长也跟着揪心,只能额外准备加餐让孩子带去学校。
为此,廖志红没少想办法、提要求,不光带头制订了诸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后勤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教师陪餐制度》等一系列具体而微的规章制度,有效遏制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漏洞,还经常深入厨房,亲自监督操作过程和环节。
廖志红要求后勤人员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无论物价怎样上涨,都要以最高要求保障学生吃饱吃好。”
“现在,情况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吴妙涵妈妈很高兴,女儿不仅不再需要她准备加餐,还多次反馈学校吃得美味、分量很足。
后勤保障足,学生幸福感、家长好评度也高。微信群里,吴妙涵妈妈的这番发言,很快便引来了一长条“接龙”,其中,跟帖最多的句子是,“无比赞同!我家崽也这样说!”
这些对话,每一条都被廖志红截图保存了下来。逐一翻给记者看时,他脸上露出难得的开怀的笑。
梓山湖学校是益阳市城区人数最多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带领这样一艘“大航母”稳中精进,再是精力旺盛的人,也不免会有疲惫的时刻。“每当感觉累了,我便翻出这些截图看看。”廖志红笑着说,“在我心里,这也是我愿追寻的,我与教育间珍贵的‘平衡’。”
【人物名片】
廖志红:湖南省优秀德育研究工作者、湖南省中小学后勤工俭工作优秀管理工作者、湖南省“胡扬基金”优秀校长、湖南城市“国培计划”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骨干校长培训班授课专家、益阳市卓越校长、赫山区优质学校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