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基础教育 > 市县联播 > 详情

芷江:追逐强教梦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2021-12-16 16:41:51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蒲学岩  向华

  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12月7日,芷江县委县政府在全市率先出台《芷江侗族自治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这标志着该县“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县”又迈出一大步。

  自2021年4月被列入“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县”以来,芷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标追求,围绕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五个维度,全面构建“五位一体”教育改革评价体系,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生态全面改善,教育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政府评价从“管理”到“治理”

  芷江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芷江侗族自治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重点改革文件20余个,将教育评价改革纳入2021年全县十大改革攻坚行动之首。

  芷江明确建立教育优先发展“54321”工作机制——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五优先”;做到定期研究教育、定期评议教育、定期服务学校、定期督导考核“四定期”;落实联校县领导及部门每年为学校引进一个项目、添置一套设备、解决一个困难“三实事”;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听取教育工作汇报,每月走访、调研学校“两坚持”;教育系统每月工作例会学校书记、校长述职评议“一述评”。

  据了解,今年以来,芷江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入学校调研130余人次,聚焦“学位、床位、餐位、厕位、浴位”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学校用地、饮水等实际困难68个,联系捐赠图书、体育器械等160万元,投入5487.38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恢复芷江三中高中部,实施三里坪小学提质扩容建设,增加公办学位1570个;启动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城区改扩建小学3所、初中3所,新建小学2所,将增加学位5000余个;实施乡镇初中规模化办学,将学生人数较少、教师配备不齐的乡镇初中学校进行撤并,全县乡镇初中由24所调整为19所,解决乡镇初中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低下等难题。

  芷江实施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以芷江一中为核心校组建“民族教育集团”,打通小学、初中、高中课程通道,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将相同或不同学段的学校结成“五个学区”,组建“一集团五学区”教育治理平台。

  学校评价从“平面”到“立体”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芷江细化88条评估指标,5月定期对全县各中小学校进行督导评估,评估认定的结果以适当的形式向社会进行公布。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学校、校长年度绩效及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办学水平示范学校”班子成员职务晋升优先考虑,教师评优评先指标分配给予倾斜。对于“办学水平薄弱学校”,第一年认定的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两年认定的党政班子给予约谈警告,连续三年认定的党政班子进行组织调整。今年,该县首批评估认定“办学水平示范学校”5所,全县中小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针对全县教育发展现状,芷江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今年以来,重点考核“三大建设、三大创建”,即:加强党的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课堂提质建设;创建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

  从2021年起,芷江计划用2年时间投入300万元,进行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厨改厕等提质改造,实行乡镇中心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交流轮换制,3年轮换一次。音体美等专业学科由走教教师“送教”上门。统一制定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明确教学日常规、周常规。转变育人模式,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育人特色。

  教师评价从“唯一”到“多元”

  芷江坚持立足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

  芷江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首要依据,采取自我评价(10%)、学生评价(20%)、同事评价(30%)和综合评价(40%)的综合考核方式,每学期考核一次,先后组织开展师德大讲堂、从教宣誓、师魂映党旗演讲等教育活动20余次。

  芷江把教师专业素养和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回归课堂、精耕课堂,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建立课堂教学督查机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着力培养教师教学、教研、育人和信息技术应用“四种”能力,实施教研员定点驻校兼任教学副校长制度,成立9个名师工作室、13个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坊,分学科组建县级“课堂教学指导团队”,实行送培、送教、送研进校入点全覆盖。

  芷江把每年9月定为全县“尊师重教月”。今年,该县隆重表彰了“师德楷模”、“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110人,并在媒体上广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

  学生评价从“成绩”到“发展”

  芷江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进校园,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构建全面发展育人体系,让学生“做得了公益、上得了讲台、进得了赛场、登得了舞台、下得了田地”。与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合作,在全县10所试点学校组建“小记者站”,引导中小学生由校内走向校外。全面推进足球、武术、传统文化进校园,广泛开展“五球一拔一跳一会”、艺术展演及校园体艺节等活动。将学生体质检测成绩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考核重要内容,投入135万元,添置体育测试器材。首批建成10个县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推进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全覆盖。

  今年,芷江依法取缔无证培训机构17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注销15家,设立每周三为无书面作业日,切实减轻学生不合理的学习负担。从今秋学期开始,以“一校一案”“5+2”模式,推进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城区和农村学校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占比分别为98.9%、65.6%。各学校纷纷成立学生社团、开设特色课程。

  用人评价从“学历”到“能力”

  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芷江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建立良好的教师准入机制,对第一学历不作限制性的要求,凡有志从教人员都可以通过特岗招录、定向培养、社会招聘、员额制招聘等形式进入教师队伍。2021年,增加教育正式编制和员额制编制101个,县本级财政安排教师招聘专项经费80余万元,引进县外优秀教师12名、专业人才3人,招聘员额制教师62名、高中教师6名、特岗教师49名。实施教师本土化工程,安置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68名,继续定向培养教师65名。

  通过集团、学区(乡镇)内走教、城乡帮扶交流等方式,引导教师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逐步解决不同学校、学段、学科之间教师结构性缺员等问题。在全县范围内,分城乡和学段探索实行职称岗位统筹。创造性设置优秀教师经济待遇岗位,在优秀教师受职称岗位设置影响的情况下,城区学校高级职称、一级职称在原有设置比例基础上提高6%确定岗位。

  如今,走进芷江,你会发现,实施素质教育早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各级党委政府、学校与教师实实在在的行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活力不断激发。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