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利兵,湖南医药学院教授,基础医学部主任,党总支书记
饶利兵,男,1970年10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湖南溆浦人,人体解剖学教授。现任湖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中国解剖学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解剖学会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论语》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全校师生眼中,饶利兵文雅谦和、热情率性,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而走近他内心深处,无不被他的魅力所感染、所震撼。不管是深夜孤灯做实验,还是激情挥洒上讲台,他22年如一日,把最美好的青春、最朴实的愿望,最柔软的情感,全部倾注给了他所挚爱的人体解剖事业,奉献给了母校的莘莘学子,奉献给了贫穷落后、人才匮乏的那方热土——武陵山片区。
(一)人生的抉择
饶利兵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父亲早逝,家境贫寒。童年的艰辛生活,母亲善良朴素的品格,都深深烙在脑海。敢于吃苦、乐于吃亏,成为他最鲜明的人格特质。1990年9月,他高中毕业考入怀化卫校临床医学专业。1992年6月,以在校期间的优秀表现获得留校,在人体解剖教研室从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工作。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学习的基础,但又是医学生最不愿意从事的工作。那时,学校解剖技术组条件非常简陋,标本来源极少,成熟的标本量少,教师数量少,严重制约着基础医学教学。为了学校发展,饶利兵没有半点怨言,怀着干好工作的坚定信念,毅然接受安排。不管是周末还是寒暑假,他都经常独自一人整晚泡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四周弥漫着刺鼻、有毒的福尔马林气味,用解剖刀将尸体与器官做成医学生们上课需要的标本。
廿载磨一剑,出鞘自不凡。经过他不懈努力,学校解剖教研室人体解剖标本实现了量和质的飞跃,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全国先进的传奇跨越,其个人技术也实现了从入门新手到国内一流专家的华丽涅槃。2000—2005年,才30岁出头的他,连续在中国解剖学会组织的第四、五、六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人体标本研制比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一等奖2项(该赛事每两年一届,每届仅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许多行内专家,无法相信在偏僻落后的武陵山区、在一所毫无名气的医学专科学校里,竟然有一个初出茅庐、却又极具潜力的青年俊才。他精湛的技术水平和踏实的爱岗敬业精神,得到了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神经解剖学家苏国辉院士等国内人体解剖领域权威的大力称赞。
湖南医药学院位于湖南怀化市,地处武陵山片区腹地,是中国最典型的贫困区之一,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和医学人才尤为紧缺,人才流失十分严重。随着饶利兵在解剖专业领域地位的提升,“诱惑”也接踵而至。这些年来,他共收到第一军医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10余所知名医学高校的任教邀请,甚至给出了年薪制、解决配偶工作、担任部门正职等待遇“套餐”。面对优越的发展空间,丰厚的待遇,饶利兵的确曾心动过,犹豫过。2004年的一天,他把行李都打包上车,马上就要离开学校到一所医科大学任教。临别时,朋友亲人前来送行,听到学校领导一再挽留、同事依依不舍的话语,看到母亲那满布皱纹的脸颊和满含热泪的双眼,饶利兵被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一刻还是决然选择留下。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在心中,他最留恋的、最割舍不掉的是情和义,是1991年自己家最困难的时候,母校给予减免全部230元学费的培育之恩,是老师手把手启蒙的殷切之盼,是学校全力培养自己的重视之情。现在学校需要我,团队需要我,母亲和家人需要我,我怎么能离他们而去?时至今日,饶利兵一直坚持在母校工作,回首往昔,他感慨人生,却从不后悔他所选择的人生。
(二)人体的奥秘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传统学科,在医学高等教育以及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由于工作环境艰苦、枯燥无味,且受世俗偏见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能长期坚持并取得一定成就者,都寥寥无几。
然而,在饶利兵看来,不管什么岗位,只要把工作做到极致,就都能成为人才。为此,他多次到国内医学名校学习进修,并师从钟世镇院士在第一军医大学深造。经过刻苦钻研,他的理论日渐深厚、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渐走向领域前沿。特别是他所研发的管道铸型、生物塑化、断层标本制作技术,在人体结构的表达上独树一帜,具有开创性意义。他制作的标本,完全颠覆了普通人对人体解剖的固有印象,集科研性、教学性、临床性、艺术性于一体,技术精湛、制作精美,成为国内人体解剖技术领域屈指可数的高端人才。22年来,饶利兵奋斗不息,个人学历实现了从中专到博士的崭新蝶变,连续破格晋升高级实验师、教授,先后主持了4届由卫生部批准的全国解剖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为湘雅医学院等50多所医学高校、医院指导培训专技人员200余名;3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讲座、交流经验。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他将满腔感情融入团队,把自己的解剖技术经验,传授给了青年教师,带出了一个达17人的技术梯队,把学校人体解剖教研室建设成省级优秀教研室、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其中正高3人,副高2人。特别是近年来,他的弟子3人次连续在第八、九、十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人体标本研制比赛中分获一、一、二等奖,令评委和同行刮目相看,学校的人体解剖学技术及团队实力迈入全国先进行列。解剖临床应用也逐渐广泛,在满足教学需要后,还成为各市属医院模拟外科手术的技术指导专家。
在饶利兵带领下,如今学校已建成一个占地500㎡、拥有标本4000余件的人体科学馆,成为对外交流的学术窗口,先后接待国内外同行参观交流400人次。另外,积极与市内中小学开展人体探索、生命健康、医药卫生等科普活动,很受社会欢迎。2013年,该馆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文明窗口单位”称号。
(三)人师的追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饶利兵心中,老师传授给了他深奥的医学知识,给予了他无限的关怀和温暖。现在,“老师”也成为他最亲切的标签,对教书育人满怀激情。他始终认为,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都来自于学生求知若渴的真诚目光,来自于学有所用的课程课堂,来自于学生不断进步的报喜讯息。基于此,他对提高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独特而深入的思考。
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基础医学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革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突出为专业服务原则,坚持“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提出了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三段式”(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教学模式体系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二段式”(“解剖学基础—护理应用解剖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涵盖和保障了不同专业的基础医学知识需求,进一步彰显了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关键作用,得到了相关院系的一致好评,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22年一线教师生涯,饶利兵曾指导过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四个学历层次的学生,他明显感受到,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主要就是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差距,基础医学水平是医学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的先决条件。比如,大专的基础医学授课、专业课程、实习见习各1年,而本科的基础医学授课时长达3年。一个疱疹,专科生知道是病毒感染,本科生则知道是什么病毒,研究生则能探究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因此,在日常授课中,饶利兵坚持精心备课,既立足教材,又超出教材,结合学生专业、临床应用及自身体会,突出药学、护理等各专业与人体解剖的联系,带着学生启蒙、拓展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始终给学生一个问号,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后,注重知识点扩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饶利兵的授课,学生喜欢听、教师认可度高。近年来,他先后获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并在全省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3次排名前三强。
(四)仁者的心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饶老师的“好”,上过课的学生都知道,甚至在校园里都颇有名气。不管是担任普通老师、教授,还是系部主任,他对学生总是满腔热忱、爱护关心,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将自身奋斗经历融汇贯通循循善诱。实验室里,保持着一股子认真的态度,严格要求学生;课后与学生亲如朋友,只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有困难,一个电话过去,就急匆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遇到贫困、厄运学生需要帮助时,总是慷慨解囊、积极捐款。“爱生如子”已经内化为他的行动自觉,成为他与学生间最坚固的纽带。2000级学生杨宏亮,一进校就热爱解剖技术,在他的连续指导和帮助下,目前已成长为怀化市中医院普外科的“一把刀”;2003届学生王焕文,在与贵州铜仁职院来校进修教师的共同学习中,饶利兵有意识的培养和推荐他,一毕业就被该校看中并录取。许多毕业了的学生,至今都与饶利兵保持着联系,被他的勤奋精神所感染,被他的仁爱而感动,这种师生情谊,历经时间积淀,愈发光彩夺目、弥足珍贵。
饶利兵的崇高师德,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誉,得到了省市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怀化市“十大杰出青年”、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荣誉面前,饶利兵淡然以对、且行且思。当前,随着学校升本,基础医学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超前规划解剖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推进临床应用解剖与神经生物学科建设;如何将药理、生化、微生物等基础医学研究与武陵山片区药用植物资源深度结合;如何开展人体科学馆的声光电一体化建设,等等。他思索着,坚持着,没有止境,精益求精。
“自强不息,止高至善”。怀着仁心博爱的育人梦想,饶利兵坦然生活,潜心研究,一路耕耘,一路收获,这一切的一切,都凝结着他无数心血的付出,昭示着他无私奉献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