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教育快讯 > 详情

“高富帅”青年冯友兰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现代启示

2014-05-03 14:06:02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青年时代的冯友兰

    【人物简介】冯友兰(1895—1990),著名哲学家。6岁入家塾读书,先后读完“四书”和《诗经》;16岁以初试第二、复试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了当时省会开封的中州公学中学班;20岁考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研读哲学;25岁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做研究生,还被世界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称为“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材料”;28岁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中州大学教授。后来,还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一个时代的高频词往往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与民心期待。例如,“孝忠义”反映了封建时代广大民众的价值取向,“根红苗正”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人们的心态聚焦点,“高富帅”反映了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万千青年的向往与追求。那么,何谓“高富帅”?它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交往中及各大论坛,贴吧高频出现,对应于“屌丝”即“穷矮丑”。“高富帅”往往被人们肤浅的理解为高大的身材、富有的钱财和帅气的长相。其实,真正的“高富帅”并非指身材、钱财和长相,而是指智商、才华和实践,即高在智商、富有才华、帅在行动。这样的“高富帅”才是广大青年男女的真正追求,也才是万千父母对子女的真正期待。

  冯友兰先生(1895—1990)是中国当代富有盛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和教育家。可以说,他是真正的“高富帅”的典型代表。首先,冯友兰高在智商。他6岁入家塾读书,先后读完“四书”和《诗经》;他16岁以初试第二、复试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了当时省会开封的中州公学中学班;他20岁考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研读哲学;他25岁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做研究生,还被世界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称为“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材料”;他28岁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中州大学教授。其次,冯友兰富有才华。他30多岁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具有划时代意义;他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被认为是中国革命史、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说”[①]成为中国人关于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学说方面的经典理论;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英文演讲稿以《中国哲学简史》为名出版后,已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等许多译本,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盛事;上世纪60年代,曾有人说他“不仅具有哲学系一级教授的水平,而且同时可以兼具中文及历史学一级教授的水平”;[1]他关于教育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学说[②]。最后,冯友兰帅在行动。虽然他说自己“在事功方面,抱负不大”,但他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有着很强的实践和行动能力。他30多岁就协助罗家伦管理清华大学,实现了清华大学的教育独立,并在清华设立研究院,确立了教授治校制度;他曾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众多著名教授都愿意并支持他的领导,大家齐心协力不仅使清华大学免于被军阀控制从而度过了艰难时期,还使清华学派在当时全国高校文科中独树一帜;他在西南联大期间全面地参与了西南联大的管理工作,为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创造奇迹贡献了重要力量。[③]

  冯友兰的“高富帅”形象和成功人生,固然是各种有利因素发生合力的结果,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年的教育,已经决定了他将来的成功。”[2]因为,中国人常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代发展心理学也揭示了早期经验对人一生影响的意义。冯友兰幼年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可以说,冯友兰和20世纪出现的那一大批博古通今的优秀人才一样,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④]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3]这种教育和影响对人的一生都将打上深深的烙印。所以,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培根教育”,它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冯友兰进入顶尖人才的行列,成为“高富帅”的代表,和他早年所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农历十月十八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他后来之所以能走出乡村,以著名学者、一代哲人的形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首先得益于他生长在一个殷实书香的家庭环境当中。

  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迈进。”每个人在脱离母体之后,往往就要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生活对人早期发展的影响是特别深刻的。颜之推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⑤]冯友兰也不例外。据说,他的先祖是从山西高平县到唐河县来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祁仪镇落户了。冯友兰家庭殷实和书香的特征是从他祖父冯玉文手里创建起来的。冯玉文曾在祁仪镇购置田产一千五百亩,还经营酒坊、客栈,生意兴隆。可以说,冯家具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是祁仪巨富,也是典型的封建地主家庭。冯玉文不仅有经济头脑,还有诗人情怀。他曾应试秀才,虽落第未被录取,但确有文才,善赋诗,有几十首传下来的诗被编为《梅村诗稿》。不止如此,冯友兰的伯父、父亲都能作诗,连十几岁就夭折的姑姑也是诗歌高手。正如冯友兰所说:“我们这一门有一种作诗的家风”。[4]因此,冯家也是一个典型的“诗书世家”。冯友兰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经济殷实,书香弥漫的家庭环境当中。这样的家庭“集中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所有优点,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家庭的那些弊病:它有着农家的朴素与节俭,却没有寒酸与俗气;它有着经营的精明和干练,却没有市侩和铜臭;它有着诗书的高雅和脱俗,却没有穷酸与迂腐;它有着绅士的尊严与雍容,却没有霸气与纨绔。”[5]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小的冯友兰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与习染,逐渐形成了自己沉静大气、积极进取、爱好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为以后取得更高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良好的家庭环境还只是冯友兰成才的外部条件,那么,以培养读书人为教育目的,从小就给冯友兰输入“耕读传家”信念的行动就是父母对其进行家庭教育的真正开始。在传统中国人眼里,耕读者,边读书边耕田,边耕田边读书,这种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保险性,进可以应科举以出仕,光宗耀祖,退可以种田以为生,抚育妻子。若能将耕与读完美结合,共同进步,那就是最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了。难怪冯友兰要说:“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值得自豪的。”[6]在冯友兰还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冯台异就常对他的母亲说:“不希望子孙代代翰林,这是不可能的事。至于在子孙中代代有个秀才,这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表示你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来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7]因为《申报》曾载文说:“大抵为秀才者,区区小功名足以自异于人,而人亦以其秀才而相与异之。”可见,在子孙中代代培养出异于普通人的读书人,就是冯台异及其妻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和信念。这种信念有形无形地就传给了他们的子女,包括冯友兰在内。这些子女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就将父母对他们的这种信念逐渐地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信念和角色期待。耕读传家、成为读书人,这些信念的自小播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冯友兰兄妹的日常行动、学习习惯、优秀性格和成功命运。冯友兰兄妹的确没让父母失望。在冯台异的子女中,除长子冯新兰早夭未及成年和长女冯温兰早为人妻,以中国女性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外,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三兄妹,皆学有所成,同为“五四”以后中国学术文化领域中的成名人物。可见,他们的成功,除了其自身的禀赋与勤奋外,主要得益于他们从小在家庭里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冯友兰接受的家庭教育其内容以中学为主,新学为辅,核心在于“打下了扎实的中文底子”。近代以来,国门洞开,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开明之人也逐渐将西学纳入到了家庭教育中,打破了传统家庭教育以儒学为独尊的局面。例如,曾国藩就将不懂天文算学视为自己平生“三耻”中的第一耻,并嘱咐其子“当思雪此三耻”。[⑥]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曾中进士,是家中功名最高的,对于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他深知中文功底在一个人成才道路上的重要性。然而,他却并没有固执守旧。20世纪初期,他曾在湖北出任新式外语学校“方言学堂”的会计庶务委员,作为致力于洋务的官员,他自然清晰地懂得学习外语和西方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看重传统中学,以中学为本,又对新进的西学给予重视,因此,他认为“在学新知识以前,必须先把中文学好”,“没有一个相当好的中文底子,学什么都不行”。[8]所以,在冯友兰七岁的时候,家里就安排他开始接受塾师的教导,读朗朗上口的韵文《三字经》。后来又读“四书”和《诗经》等。当时念书就是朗读和背诵,至于内容,知道多少算多少,因为“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是:先生吞、后消化。让孩子哇啦哇啦像念顺口溜或念符咒一般、先背下来,熟记于心,再慢慢在生活中理解、应用、消化,以致豁然贯通。这种经验主义和机械主义的方法,确实充分利用了孩童发育时期记忆力特强的生理、心理优势。”[9]至于新学,冯友兰在私塾中就学到了一本新出的《地理韵言》,所以他晚年说:“我们家的那个私塾,也算是新旧兼备了。”[10]后来,在崇阳,由于“功课不紧,往往一个上午就上完了……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父亲的签押房里。在签押房里有两大箱子书,还有一些新出的刊物,我在签押房总是趴在床上翻看那些新、旧书籍。当时有一种刊物,叫《外交报》,其中发表的文章,都是讲世界知识和国际情况,这些文章我很爱看,父亲见我在那里翻书,从不责怪。也不问我翻的都是什么书。有时父亲不在签押房,我也在他的办公桌上翻看一些文件。”[11]冯台异还亲自为冯氏三兄妹编撰地理、历史讲义,其中地理讲义为包括外国、本国两部分的《山泉斋舆地学讲义》。这些都有利于冯友兰开阔学问视野、与时俱进。当然,关键还在于冯友兰打下了坚实的中文基础。就在冯台异去世之后,冯友兰的母亲吴清芝依然坚持友兰父亲的主张:“无论学什么学问,都需要先把中文底子打好。”所以,在她从武昌回到唐河老家安顿停当后,首先一件大事,就是安排孩子们的学习。在母亲的坚持和督促下,加上冯友兰的刻苦用功,“一个不足十五岁的少年,已经背诵了中国儒家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四书五经,还加上大量中国历代优秀的古文著作,同时也涉猎了一些当时的新学知识。它奠定了可以在其上建造巨大学术丰碑的坚实基础。这种传统家学的滋养,使冯友兰终身受益无穷。”[12]

  注重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和教养方式的有效性是冯家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父当以教为事。”宋代程颐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可见,教子读书,劝勉其学习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长期传统,以至于它成为父母的一项基本职责。冯友兰的父母同样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把他贯彻到子女的教育中。吴清芝小时曾读过几年书,虽识字不多、略通文墨,但“平生喜人读书,尤喜子女读书,”[13]因此经常在家监督冯氏兄妹三人读书。冯友兰曾回忆儿时母亲吴清芝在家督其学习的情景,“时家无钟表,画线于地,以志日影,影至某线休息,至某线读书写字,皆有定规,日以为常。”[14]可见,母亲对冯氏兄妹的督学已经形成了规范和体系。1907年吴清芝携家人迁往湖北崇阳县,先住在县茶厘局房内,行李一卸,还不等搬进屋子,母亲就让冯友兰兄妹读书,平日功课之紧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冯友兰父亲的一位幕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吾作幕多年,未见太太、少爷有如此好学者。”“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方法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吴清芝也深谙此道。在武昌教子女读书时,她根据三个子女过去的读书情况分别为他们制定了不同的读书计划。她让冯景兰从《诗经》读起,冯沅君开始读“四书”,而让冯友兰开始读一些内容更加艰深的典籍。而且她还懂的“正强化”[⑦]在教育子女读书学习方面的意义,会用正确的方法激励子女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她有一个方法是孩子们每读完一册书,“必为煮鸡蛋两枚,或以铜圆四枚市五香牛肉一块以奖励之”。[15]这种教育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两年间,友兰读毕《周易》、《左传》、《礼记》,景兰读毕《诗经》、《书经》,妹叔兰读毕四书。”[16]同时冯母教育子女还懂得静观,并常使子女存不及之心,避免骄傲自满。例如,冯母从不在小孩的面前夸奖他。后来,冯友兰任清华大学教授时,母亲才告诉他一则往事。他母亲曾问过他父亲:“照以前科举的标准,你看像友兰这个样子能去考秀才吗?”他父亲充满信心回答:“岂但能去考,碰巧还能成秀才。”这番话,她过去从来未向友兰提起,也从未向别人说过。[17]可见,冯母的教养方式的确有独到之处,并有自己一套思想方法。

  冯友兰父母能把自己的子女都培养成各自领域的尖端人才,说明他们的确有一套自己的家庭教育方略。然而,在教育方面,任何方略和语言都不如以身作则的力量来的直接和有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⑧]都是说教育者自身行为端正,就会以榜样的典范力量让受教育者自动跟着走。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冯友兰父母可以说是以身作则、教育子女的典范。父亲还在世时,就常常出题要冯友兰兄妹学写文章,并教导他们写文章不可堆砌辞藻、空疏无用,而要“文以载道,”要“触景生情,即物见志。”重要的是,父亲并非只是给子女提出要求,同时也是给自己提出要求。因为,他先将自己“文以载道”的文章拿出来给子女们做示范。要求子女做到的事情,作为父亲先做到,这种身教的方式使其家庭教育效果大大增强。其实,不只父亲如此,冯友兰的母亲更是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践行“以身作则”的理念。为了培养子女认真负责、能做实事的能力,冯母自己首先就勇于担当、能干实事。例如,她曾给冯友兰说过这样一件事:她刚嫁到冯家来时,分工管厨房。在一个有三十多口人吃饭的封建大家庭中,这是一项烦难的家务。对于刚过门的新媳妇而言,更是面临一次“严峻考验”,但她干得不错,井井有条,显得治家有方。过了几天,有一位上辈的人评论说:“这个新媳妇很好,能置五顷地。”又过了几天,还是那位上辈的人,修正他早先的评论,说:“不对,不只五顷,能置(值)十顷地。”[18]冯友兰在去开封入中州公学那年,一次回到唐河老家时,竟发现敬爱的母亲居然走出家门,应聘到新办起来的唐河县女子学校担任学监,职责是管理学生。她还印了名片,工作情绪高昂,心情十分舒畅。母亲的这种做法和表现对于冯友兰兄妹将来走上社会、走出国门以开放的思维和心态面对世界都大有裨益。难怪冯友兰会在《三松堂自序》中深情地说:“母亲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也是给我们影响最大的人”。

  可以说,“从冯友兰所受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少年时代不仅仅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而且兼收了传统以外的新事物,”[19]这也是冯氏兄妹后来能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可看出,“根深蒂固的家庭影响成为顶尖人才事业生涯的基础。”[20]

  三

  依据实施机构的不同,一个人接受的完整的教育,其形态可区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组织教育、文化组织教育、社区教育五类。”[21]在这五类教育当中,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对人的发展和成长最重要的。然而,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却不在学校,而在家庭。因为,“当前至少超过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22]就是说这些父母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是不合格的,是无奈的,这是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通过对冯友兰所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分析和探讨,我们试图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广大父母对其子女实施家庭教育能有启示。

  首先,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用家庭的氛围从整体上来习染和熏陶孩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最初的这个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朱庆澜先生就把家庭生活环境称为“家庭的气象”。他认为应当重视“家庭的气象教育”,并说:“气象就是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子一定变成那个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好比木头的影子,木是直的,影子一定直,木是弯的,影子一定曲。”[2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强调家庭风气对孩子的影响,他说:“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用人工来保持。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24]可见,家庭生活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冯友兰兄妹能迅速成长就在于他们有一个富裕殷实、书香弥漫的良好家庭环境。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呢?其要点基本有四:其一,是合理安排家庭的经济生活;其二,注意美化家庭生活环境;其三,努力营造家庭和谐氛围;其四,争取追求高尚精神情趣。

  其次,从小培养孩子正确而坚定的思想信念。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表现什么样的行为,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演绎什么样的命运,往往是由早年获得的思想信念决定的。冯友兰兄妹后来以读书人、学者的身份立足于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早年接受了“耕读传家”的思想信念。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项研究,他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纪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著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著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同样是分苹果,为什么一个成为政府要员,另一个却沦为阶下之囚?关键在于信念。这是因为,前者形成了这样的信念: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而后者却形成了这样的信念: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说谎、打架、偷、抢,甚至不择手段。

  再次,教孩子学会并爱上阅读。美国教育家杰瑞·克里斯在《培养天儿儿童60法》中说“培养天才儿童的第一法则是:教孩子热爱阅读。”[25]克里斯还指出:“太多太多的东西依赖于基础知识。在任何领域,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做依托,再高级的训练都是毫无用处的。……无论孩子多么具有天赋,不具备基础知识,他永远不会成功地到达事业的最高峰。”[26]可见,冯友兰兄妹的成才的确源于他父亲那个无形中遵循了培养天才儿童教育规律的主张——无论学什么学问,都需要先把中文底子打好。的确,要鼓励孩子多读书。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爱好阅读的人。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抛开一切开始阅读”的习惯。据说,全世界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犹太人,而犹太人仅仅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每两个成年犹太人就有一个博士,美国的大学每三个教授就有一个犹太人。为什么犹太人如此优秀?这源于他们的观念。在希伯来语中,“学习就是重复”,就是重复阅读经典。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还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犹太人人人懂得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人人都成才。因此,我们建议从孩子六周岁大开始,父母就要保持每天为他(她)至少念30分钟的书。当一个孩子学会并爱上阅读的时候,他(她)成才的脚步就真正开始迈开了。

  最后,坚信身教大于言教,以身作则,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孩子。当前,中国的很多父母“相对于孩子的天然优越感让当父母的常常只会教育孩子、教训孩子,却很少反思自己。”[27]其实,孩子改变的前提是父母改变。要改变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改变自己。因为,孩子在家庭里生活,和父母朝夕相处,尤其在年幼的时候,与父母几乎形影不离。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连站立的姿势、走路的步态、说话的声调和表情,都会为孩子所效法。所以,马卡连柯告诫做父母的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28]可以说,家长以身作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或者说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艺术。冯友兰的父母深谙这一点,也真正在践行这一点,所以,冯氏兄妹的成长很得益于他们的父母。值得一提的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并不是说在平时注意一下就行了,也不是说让父母像演员一样在孩子面前表演。从根本上说,以身作则要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父母必须真正的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用自己的整个人格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也才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注释:

  [①] 冯友兰根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它们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②] 关于冯友兰的教育思想状况,可参见谢广宽编写的《冯友兰论教育》,由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③] 关于冯友兰在西南联大办学模式的形成和教育奇迹的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可参见田文军:《冯友兰与西南联大》,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④]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人才辈出、大师云集的时代,比如老舍、齐白石、鲁迅、胡适、钱钟书、钱学森等,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之所以优秀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且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参见鹿鸣编著的《大师的童年——讲述老舍、梅兰芳、齐白石等大师们的童年故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⑤] 参见《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8页。

  [⑥] 曾国藩的“三耻”是他在同儿子曾纪泽谈心时提到的,他说:“我平生有三耻: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这是一耻;作事有始无终,这是二耻;练字不能自成一体,又慢而废事,这是三耻。我现在年纪大了,要洗去这三耻只有靠你们兄弟了,所以想让你来写这篇序,你也可以从中学习天文历算”。

  [⑦]正强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主要指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⑧] 参见《论语·子路》。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冯友兰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4.

  [2]冯友兰 著,谢广宽 编.冯友兰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74.

  [3] [23][24][28]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239,270.

  [4][7][8][10][11][13][14][15]冯友兰:《三松堂自序》。

  [5]陈战国,王仁宇.一代哲人冯友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6.

  [9][12][17][18]陈真.世纪哲人冯友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2,7.

  [16]赵建合.冯友兰传略http://www.tsinghua.org.cn/alumni/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0010555

  [19]杨文波.清末家庭教育的新气象——以冯友兰为个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60.

  [20]付美榕.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71.

  [2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

  [22][27]赵秀红.当前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N].中国教育报,2013,5(30):3.

  [25][26]林华民.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3:13.

 

热稿排行